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[說明] 【轉載參考】易經的學術傳承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【現代的易經學術傳承】
現代的易經,仍和之前的分別差不多,主要仍分為:義理(經典)和象數(五術)兩大類。所以這種學術、學問上的衝突,在現今仍是存在的,以致許多在學校學過易經的學生,還是無法運用來卜卦解卦,甚至對於易經的象數(五術)之說,斥為迷信,讓人深覺得很遺憾!

只是各種的學說著作更加繁多吧了!又讓有心想學易經的學生,不知該從何學起,買到不適合的書,就更加地看不懂,而覺得易經好深奧!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現代一般易經書籍版本可大概分為以下幾類: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※ 白話易經:
  目前版本最多。將彖、象、繫辭傳等古文以白話解說來解釋卦意,並配合所問事項,來論吉凶好壞。只是內容有無詳細、簡略的差別吧!如:免卦名金錢卦、易經占卜大全、易經推命術、易卜神卦、米卦金錢卦、、、等書。

※ 周易或白話周易:
  版本也滿多的。是以周易為基本,然後依循其章節的原文以白話解說之。此類版本較注重於十翼傳著作的講解,對於初學者而言,讀起來會很難懂,更不用說學了,此種易經來能問卜解卦的了!如:周文王先天易數占術、易學啟蒙通釋、周易啟蒙翼傳、、、等書。

※ 解卦實例運用:
  以卦例來講解實際的案例,有針對股市的、感情的、財運的、姓名的、、、最好是已經對易經的基本運用,有些熟悉了,再來參閱這些書例,否則也是讀來很難深入的!

※ 黃金策的解讀本:
  一般有論及六親、六獸、八宮世應、、等內容的書,應都是該屬於黃金策的範圍,初學者確勿去研讀,這是屬於中階或中高階層級的了!。如:卜筮正宗、卜筮精論、野鶴老人占卜全書、、、等書。

※ 古本書白話翻解:
  將古本有關易經的著作,予以白話解說之。如京房易傳、易隱、河洛精蘊、河圖象說、來註易經圖解、皇極經世密本、、、等書。

(這類的書,老師不怎麼喜歡看,因為大部分都是直接以手抄本印刷,讀起來很累,還沒學會易經,大概眼睛都看壞了!)

※ 其它相關易經的書:
  由易經衍生而出的另一類,與易經很相像卜卦書籍。如:梅花易數、鐵板神數、、、、等書。


轉自 易學佛堂



[ 本帖最後由 周兒 於 2007-3-9 19:25 編輯 ]

【轉載參考】學易的程度層次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現在坊間易經的版本書籍,大概超過二千種,但是卻少有書中清楚提到學易經的「層級、進度」,許多根本書名是啥「易經白話入門」,內容卻是艱深難懂,盡在解說些「繫詞傳」的內容,就現代的標準而言,「繫詞傳」應是屬於「大學級」的研讀程度,哪裡適合初學者呢?

所以想要經由一般易經的書籍來學會易經,可真是很難的一件事,除非你是那種天資異秉的人。

試想,學數學「九九乘法表」都還被不會,就拿了一本「微積分」來看,豈不是在折磨自己嗎?怪不得很多人都說易經好難哦!其實這是沒有遇到好書跟好老師吧!

---------------------易經的學習程度,可概分如下: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初學入門--
  卦意的演化瞭解,八卦所表達的卦意,六十四卦所表達的卦意,熟悉運用成卦、變卦之間的語法運用。

☆☆適合讀本:以白話版易經為主,如「易卜神算」、「易學初階」等。

  中階晉級--
易經相關神話傳述的瞭解,河圖、洛書,卦中六爻爻意、五行的研究。

☆☆適合讀本:「卜筮正宗」、「野鶴老人全集」等。


  中高階晉級--
繫詞傳的研讀,周易原文的研讀,禪座的修習。

☆☆適合讀本:「白話周易」、「南懷謹講述繫辭傳」等。

  高階晉級--
佛學、佛法的修持。


轉自 易學佛堂

【轉載參考】傳統的易經學術淵源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  易經的由來是非常神話、傳奇的!就如同倫語一般並非是一個人所著作的,而是經由許多聖賢先哲不斷加入他們的學識和心得,累聚而成的一套學問。

  關於「易」這個字的由來,在漢朝許慎所著的「說文解字」和清朝段玉裁所著的「說文解字注」中有很詳細的解釋。

  一般通俗說法為,「日月說」和「蜥蜴說」。日月表示「陰陽」,而蜥蜴則表示「可變化的」!

  根據「說文解字注」,所謂蜥蜴說的「易」字事象形字,上面的「日」是蜥蜴的頭部,下面的「勿」則象徵了四肢,同時蜥蜴的顏色也會隨著環境而改變,所以「易」的本質,就顯現出也是會隨著不同的背景環境,而有著不同的意思,它是可變的!

  更可說明人們在漫長的一生中,必須面兌無數的變化,而改變生活的方式和想法事很重要的!而易經的內容便在說明此種變化,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下該採取的對策,這也是「蜥蜴說」受到認定的理由。

  而「日月說」。「日」象徵陽,「月」象徵陰,則是在演譯表示天地自然萬物的生成因素,因此日月合起就成為「易」字了!。


轉自 易學佛堂

【轉載參考】西漢的三易說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  西漢鄭玄曾經簡明地說出「易」的含意。根據鄭玄所說,「易」這個字中,含有三個意思,那就是「簡易」、「變易」、和「不易」。

  「簡易」,(易經的第一層次)表示易將自然界的原則,以陰陽二元來說明,簡單容易來瞭解。也表示易經的卦意,是非常生活易懂的,如同我常說的,六十四卦的卦意,簡單的只要國中的國文程度,就能全部通曉明白的了。

  「變易」,(易經的第二層次)則是指自然界中有著春、夏、秋、冬的變遷和晝夜的替換,一切都在變化進行中,同時每一刻都在不停的變化中,而易則是在說明此種變化,並教導我們的應兌的方法。

  「不易」(易經的第三層次),更是深入地指出,自然界的萬物,雖有著時時的變化,可是在萬變中,確有著其不變的法則,也就是在複雜多變的萬物中,會存在著一定的真理和定則,當然這種層次並不是,一個初學易經的人所能夠體會的,如同佛學中的「空無」,實卻非是真空,或許在易學的體悟中也能和佛學相會通吧!

  這也真正說明了為何,「易經」是個很深廣的哲學,是與佛學同等能醒悟人心的學問,只可惜被一般世俗利慾之人給誤用了吧!


轉自 易學佛堂

【轉載參考】易經的占卜學術演化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從咒術到龜卜的占卜運用
「甲骨文」就已經在記載著易經的卜筮文了!
  中國自數十萬年前就居住著原始人,目前所能考據的約在商王朝。

  但傳說在商王朝之前,就有著三皇時代「伏羲」、「神農」、「黃帝」,然後有五帝時代,還有殷商之前的夏王朝時代。三皇時代的伏羲氏,傳說創出「易」的八卦,並教導人們學會用火。神農氏澤教導人們農耕、醫藥和物物交換流通的方法,也制訂了「易」八卦的圖像,即為「先天八卦圖」。

  黃帝更製造了舟車,使交通更方便,並且觀測天象,創作天文之書,演出算數制訂日曆,設下「天干」和「地支」,應是為中國﹍算數﹍的源由。

  往後歷經了夏朝、商朝,都有為數不少龜卜之文,就是現在被考古挖出的「龜甲文」,都已有初略在描述著易經的文化了。

  那時的易經並不稱為「周易」,而是稱為「連山易」或「歸藏易」。「周易」是從周文王重新制訂了易經的卦象、卦意、卦辭後,才確定現在易經的大概架構,而一直沿用到現在,所以現在我們也將「易經」稱為「周易」,將以「周易」卜出來的卦象,稱為「文王卦」。


轉自 易學佛堂

【轉載參考】周易的形成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而現在的「易經」,被認為是在周朝所完備而創始的,也因此「易經」而被稱為「周易」了。

  占易以周朝最為盛行,應與周文王和周公有著非常大的關係,據文獻記載,周文王被紂王當人質軟禁在羑里,在獄中以鬐草來算卦,並重定八卦方略,改以四方八向為經緯,而定出了「後天八卦圖」。

所以稱「先天八卦」是以天地上下定位,為體。

  「後天八卦」則以四方定位,為用。(故現今一般八卦的運用,如陽宅、八字、五行、、,幾乎都是以後天八卦的排列方位來使用)

  周公是制訂了周朝整個的制度和理法,也為往後中國的君主制度立下了三千年的典範,當然更是為易經寫下了「爻辭」,而將「易經」做了最完整初步的整理和編纂。

  在古代因卜筮、祭天是非常重要的大事,所以均設有專人的卜官在負責,一般人是不能隨易學讀易經的,也因此而被民間視為是很困難和神秘的學問。

  但是卻在春秋時,因為孔子以有教無類的精神和作法,將治學給廣傳了出來,也寫出、傳出了對易經最詳細的批解﹍繫辭傳﹍,更因此使易經融為儒學之中,而成為六經中的經典。


轉自 易學佛堂

【轉載參考】孔子的繫辭傳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易經的書籍,在古時一般可分為兩大項目,是為易經經文周易翼傳兩種。

最早的應是孔子的繫辭傳和序卦傳,而後的彖傳和象傳,、、、、

  經文,是以六十四卦的卦意占辭為主,加以編纂而成的,編纂的時間約在周朝初期,或是春秋中期,也是非由一人所編成的!

  翼傳,翼者表示翅膀輔助的意思,作為輔助瞭解經文的書集。

  有所謂的十翼傳,分別為繫辭傳、彖傳、象傳、文言傳、說外傳、序卦傳、雜卦傳、、、等書籍,均是為易經做註解的書籍,其寫作的時間更是淵遠各朝代,歷朝歷代均有先賢聖哲為易經做註解出書。

這些書籍均是瞭解易經內容不可缺少的,通常與經文合編在一起,而稱為「周易」。


轉自 易學佛堂

【轉載參考】五術祖師《鬼谷子》-[易經卜卦初階]之三

春秋戰國的易經演化﹍鬼谷子,王禪祖師的易經五術說。

  易經因為孔子的發揚,略褪下了卜筮鬼神的色彩,而成了儒家學術思想的經典學問。但是在戰國時代,百家學說爭鳴,人才奇士倍出的環境下,終於出了一位中國的五術奇才,

  王禪祖師﹍鬼谷子,是為中國五術奇門遁甲的開宗祖師,他的門派門人倍出,最為有名的就是孫臏(孫子兵法的作者);龐涓和蘇秦。也因此將易經的學說劃分為「經典」和「五術」的最大淵源,從此讓易經漸漸淪為民間卜卦算命的江湖之術。

或許這也非王禪祖師當初的用意吧!只是由此更可看出易經的廣博性。


轉自 易學佛堂

返回列表